地方創生:夕張的美麗與哀愁

2025-02-07
{{ (language == 'en' ? 'Social Impact Platform' : '社會創新平台')}}
台經永續學院
2718
{{ (language == 'en' ? 'No Poverty' : '終結貧窮')}}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 '產消責任')}}
地方創生:夕張的美麗與哀愁

前言

日本北海道夕張市出產的「夕張哈密瓜」,堪稱日本最高檔的伴手禮;2024/5/24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舉行當年首場夕張哈密瓜拍賣會,共約1700顆前一天才採收的哈密瓜。最終,有2顆哈密瓜以當天最高價300萬日圓賣出,比起去年350萬日圓,便宜了50萬。

夕張市政府在 2006 年 7 月 20 日向國家總務省申請破產,也成為全日本第一個宣布破產的城市。夕張市面積 763 平方公里,2022 年底平均年齡 65 歲,2024統計人口僅 剩6374 人。

以上,都是夕張。夕張過去發生了什事?

沒有繼續下去的煤炭產業

夕張市位於日本北海道,主要市區位於西部的河谷及南部夕張川沿岸,其餘地區皆為山林地。1888年在當地發現露天煤礦、1892年正式開始開採,至此煤炭產業逐漸成為驅動當地發展的經濟動力。隨著挖煤、人口成長、鐵道增建,夕張於1943年正式升格為市,1960年人口達到最高峰的11.6萬多人、1966年出炭量也達到了最高峰426萬噸。

1965年起日本能源策略從煤炭轉向石油,煤礦一一停採,夕張因此逐漸喪失經濟動力。

 

觀光,不行!

沒了煤炭,接下來怎麼辦? 1977年市政府提出了「從炭礦走向觀光」的構想,1980年與民間共同出資成立法人「石炭の歴史村観光」。以夕張福住地區、北炭的選煤廠遺址作為腹地,進行大型觀光設施的開發,1983年「石炭の歴史村」開園。

石炭の歴史村以北炭的模擬礦坑為中心成立石炭博物館、炭礦生活館等教育設施,周圍還有大型遊樂園、度假飯店的開發,期望打造兼具歷史和娛樂的觀光景點,並以每年200萬觀光人次為目標。

除了石炭の歴史村,夕張也曾舉行電影節、演唱會等大型活動。但觀光達不到預期效果,夕張市為了處理、收購採礦業者留下的炭礦住宅、醫院等等設施也付出龐大代價,這些沒有回收的投資,最後都會變成導致破產的債務跟利息費用。

2006年夕張宣告破產,園區內設施要不是因此荒廢,就是因難以維護而拆除(第一代夕張車站)。石炭の歴史村的倒閉嚴重衝擊夕張市內的觀光服務業,街上許多商店都因此關門大吉。

因被列為「財政重建團體」,夕張市喪失了「地方自治團體」部分地位,必須接受中央政府財務監管,除了設立了償債計畫,還透過拍賣資產、關閉公設與裁員減薪、增稅、縮減福利等方式來償還債務,預計在2027年3月可以償還所有的債務。

 

哈密瓜,行!

合適的環境

夕張周圍被山和丘陵所環繞,地形造成較大的日夜溫差,果實成熟期為6~7月,6月平均氣溫14.6℃、最高氣溫為20.4℃,最低氣溫為10℃,而7月平均氣溫為18.3℃、最高氣溫23.3℃,最低氣溫14.6℃,晝夜溫差大,有助於結果期間果實甜度的提高。

因為哈密瓜的根群纖弱,不耐水濕,土壤必須排水良好,通氣性佳,夕張在6至7月降雨量稀少,大概在100mm左右,且該地為火山岩質,排水良好。

改良品種

大正12年(西元1923)夕張就有種植哈密瓜的紀錄,但因為種出來的瓜,甜度不足而漸漸沒有人願意栽培。當地農民甚至也不好意思拿到市場上去賣,都是自己吃了。但研究人員發現,夕張的哈密瓜有一種獨特的香氣,只要能增加甜度,哈密瓜就有機會成為夕張的特產。

於是,從1959年開始,農民在當地農業協會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育種改良,他們成立了由17家農戶組成的哈密瓜協會,他們前往日本各地的種苗市場,尋找適合夕張當地配種的品種,最後總算解決了種苗的問題。

下重本的運輸--空運

農協希望到東京銷售,考慮成本和時間,一開始是使用卡車來運輸,因東京的溫度較高,哈密瓜甜度和香氣都產生了變化。後來他們又考慮使用火車,過程中還用冰來保鮮,但在運輸過程中冰卻融化了,泡了水的哈密瓜賣相差,賣不出去。

最後就剩下空運了,但成本比鐵、公運輸高出好幾倍。在產品還沒有被市場接受時,就要支付這麼高的成本,這對任何農民都是一大考驗。最後,還是選擇空運,因只有過人的品質才能讓消費能力驚人的東京人接受夕張的哈密瓜。

品質是關鍵、行銷擴大戰果

品質才能打動東京人! 一開始,東京人稱夕張的哈密瓜是「南瓜」,但夕張農民很堅持、嚴格控制品質,凡是不夠甜、不夠重、外觀不夠漂亮的,一律不拿出去銷售。

除此之外,還採用靈活的行銷作法。農協在銷售上想出了一系列辦法,包括跟棒球隊以及各大百貨公司合作,希望藉此打響夕張哈密瓜的知名度。

到了1980年,哈密瓜終於成為了北海道夕張最出名的特產。在煤炭產業沒落,當地財政陷入困境的時候,哈密瓜帶來了一線生機。

 

結語:

「資源型」城市總是會遇到資源開採完畢、喪失經濟動力,就業機會減少、人口外移,而後走上蕭條破敗! 所以如何保持經濟動力,是資源型城市必須面對的挑戰!

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是破產主因,現金流量問題很大的原因是來自於競爭力不足。 如何讓遊客願意再來是觀光業永遠的「作業」! 但這事夕張並沒有處理得很成功!

哈密瓜是老天爺對夕張的賞賜! 農夫只剩一件事要作就是確保消者手上拿到的哈密瓜,其品質是如預期般,且隔年還想買! 這事夕張農夫做到了!

經營公司跟管理一個城市,在創造經濟動力的邏輯是差不多!要面對的還是市場規模、客戶需求、銷售、成本跟效率..等問題。雖觀光這次沒有成功,但哈密瓜這次非常成功!

 

文章出處: 台經永續學院

關於台經永續學院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永續發展已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核心關線,「台經永續學院」提供專業知識、前瞻趨勢、協作資源和各種企業自評工具,無論目標是減少碳排、履行社會責任,還是追求永續經營成長,台經X永續學院可以幫您了解企業在所屬產業別中的競爭力,也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協助您在用續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