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高齡科技發展與產業趨勢

根據聯合國統計,2024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8億人,其中日本與德國早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臺灣自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並於2018年正式成為「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今年(2025年)高齡人口比例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面對人口快速老化所帶來的醫療照護負擔、勞動力短缺與社會參與等挑戰,「高齡科技」應運而生。政府亦積極布局,推動高齡科技的研發與應用,期望透過科技創新改善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同時帶動產業轉型與成長,建構一個更友善、永續的高齡社會。
- 高齡科技發展現況
高齡科技主要聚焦於發展適用於「65歲以上健康/亞健康高齡者」的產品與服務,涵蓋食、衣、住、行等多元跨領域。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提升,對於健康管理與運動健身等「活躍老化」需求日益增加,不同產業與資通訊科技(ICT)的整合,已成為高齡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
為滿足高齡者於健康養生、樂活休閒與生活支援等面向的多元需求,透過照護機構、社區與居家等實際場域,導入相關科技產品與服務應用,涵蓋飲食健康、運動健身、心理關懷、健康監測與管理等功能。其發展重點不僅在於疾病預防與支持照護,更強調維持與強化健康狀態,從被動照護走向積極促進,延長高齡者健康壽命,實現自主、自立、樂活的高齡生活型態。
隨著AI、ICT、大數據等智慧科技快速發展,以及國人健康觀念的轉變,醫療照護服務的發展處於關鍵轉型期,逐步從「以疾病為中心」的照護模式,轉向「以人為中心」的全人健康導向,藉由科技應用落實預防醫學、智慧照護與健康促進,為高齡社會創造更多可能與價值。
- 高齡科技次領域發展概述
高齡科技產業涵蓋健康福祉產品與服務兩大核心面向,依其功能特性可概略分為八大次領域,分別為:運動健身器材、運動健身穿戴裝置、壓力檢測與舒眠用品、健康餐食/養生餐食、輔助器材、健康養生服務、樂活休閒服務及生活支援服務。各領域正隨著高齡化趨勢與科技應用深化而持續演進,未來發展方向包括產品智慧化、服務整合化,以及更貼近高齡者需求的友善設計與個人化創新方案。
- 運動健身器材
運動健身器材產業涵蓋設計、製造與銷售各類可用於運動訓練、身體機能強化與復健支持之裝置與系統,為結合健康促進與生活應用的高潛力產業鏈。目前全球運動健身器材產業正處於穩定成長期,主要受惠於健康意識全面抬升,多元運動文化風潮興起,加上疫情後的運動行為轉型,催生遠距運動、線上教練與個人居家訓練器材整合需求,加速數位與硬體融合趨勢。
- 運動健身穿戴裝置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與高齡社會來臨,運動健身穿戴裝置逐漸成為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此類裝置多搭載感測器與無線通訊技術,可即時蒐集使用者的身體數據,如心率、血壓、血氧、活動量、睡眠品質等,並透過APP或雲端平台進行分析與追蹤,協助使用者自主管理健康狀態。
- 壓力檢測與舒眠用品
國內在壓力/睡眠管理發展上大多由原本醫院及診所的心理諮商、睡眠中心等延伸出來,在過去,心理健康或壓力偵測多以問卷量表完成,較無配合個人的生理參數或健康狀況整體評估。受惠於科技設備的發展,智慧型手機或雲端平台資料庫成為健康管理上常見的媒介與應用,搭配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最後再以雲端服務平台提供客製化、個人化的數據分析價值,以達到心理健康管理、早期偵測或疾病預防的目標。
尤其,疫情後遠距工作與焦慮增加,催生出以「壓力釋放」與「睡眠品質提升」為主產品與服務新藍海。壓力檢測與舒眠用品正由「舒適輔助產品」轉型為「科技驅動的個人健康管理」,並希望透過安全無副作用且方便使用的睡眠輔助科技,來取代藥物治療,此需求將為此領域市場挹注成長動能。
- 健康餐食/養生餐食
健康餐食/養生餐食不再只是單一食品選項,而是以促進個人健康、預防疾病、控制慢性病及補充營養為目標的「整體健康服務體系」。近年來,此領域正從「產品導向」逐步轉型為「解決方案導向」,不僅提供餐食,更串聯跨域資源,例如與保險業者合作,將健康飲食行為納入健康管理計畫中,激勵被保人維持健康習慣,降低風險,亦可形成差異化保費設計,逐步構築可規模化的健康生態圈。
- 輔助器材
輔助器材是協助高齡者、身障者、病患或行動不便者提升自理能力、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的裝置與系統。輔具不僅輔助行動,更協助預防跌倒、監測健康狀況,支援早期介入,正發展朝向連接健康App、雲端儀表板,與長照平台(如台灣「照顧整合資訊系統」)相互串接。
- 健康養生服務
健康養生服務涵蓋營養管理、運動管理、健檢後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復健服務等各類服務。人要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健康意識的提升助長高齡者健康管理需求的蓬勃。因應國人健康管理的需求,不同領域的業者切入健康養生服務市場,透過自身資源與定位,整合水平或垂直的價值鏈,形成多元化的創新服務。由於國內穿戴裝置以及電子資訊平台能量豐沛,廠商串聯相關量測與分析裝置,以提供個人健康管理。因此,須制定一套健康管理方法,包括個人飲食、運動、營養計畫等,以強化民眾身體最佳狀態與自然免疫力。健康養生服務正從被動消費轉向主動健康管理的型態。
- 樂活休閒服務
在疫情過後,加速數位轉型與生活重構,更多人轉向「在地微旅行」「個人化療癒」「社區參與型休閒」,帶動休閒產業從「觀光觀點」轉為「身心平衡觀點」。尤其是銀髮族消費力與時間彈性強,對文化、藝術、健康與社交的需求日益多元,高齡樂活市場被視為新藍海,樂活休閒服務市場將由「休閒娛樂」走向「健康永續」的轉型階段。
- 生活支援服務
生活支援服務產業係指針對高齡者、身障者、獨居者或有特殊需求者,提供協助其維持日常生活自主性與社區參與的各項服務。
未來生活支援服務將成為「在地老化」的核心要素,與居家照顧、社區資源形成三大支柱。在智慧科技導入人力服務整合將提高效率與延伸服務觸角,實現「智慧支援服務」。進而發展成「生活支持即服務(Life-as-a-Service)」平台化模式,提供輔具服務、陪伴服務、居家服務、居家安全、接送服務等。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圖 跨領域產品與服務建構出高齡科技產業
- 高齡科技未來發展趨勢
未來5至10年,高齡科技產業的發展將高度仰賴科技導入、制度健全以及跨領域整合的協同推進,作為產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隨著高齡社會趨勢加速,相關產業將逐步朝向以下幾項發展趨勢邁進,包括在地化服務的深化落實、智慧科技的廣泛應用、以創新商業模式帶動市場動能,以及以人為本的設計導向。此外,產品與服務的商品化與商業化將持續強化,跨域整合與高齡科技人才的培育也將成為支撐產業持續成長的重要基石。
- 科技導入推動產業轉型:AI、IoT、5G、遠距醫療與穿戴裝置正逐步導入高齡科技各次領域,提升效率與覆蓋率。智慧照護機器人、遠距健康監控成為新興應用。
- 民間企業投入與創新服務模式:ICT廠商與製造業者紛紛進軍此領域。形成健康即服務(HaaS)、社區健康據點、AI健康助理等多樣創新模式。
- 以人為本的智慧照護系統:整合感測器、健康數據分析與AI判斷的「預防導向照護」系統興起,包括遠距診療、AI健康建議系統、個人健康儀表板(Health Dashboard)等,成為後疫情時代常態服務,實現疾病前移預警與即時介入。
- 家庭與社區為核心的在地照護:各先進國家強調「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照護資源向社區與家庭移轉,帶動醫療與照護服務轉型的應用契機,加上運用智慧科技產品與服務,滿足健康與亞健康高齡者複雜的醫療及社會照護需求,將有助於支持高齡者自立生活,以及增進生活便利與安全。
- 健康促進商品與服務快速商業化:從「保健食品」延伸到「健康旅遊」「壓力管理App」「沉浸式療癒裝置」等,健康產業與生活消費高度融合。
- 總結
高齡科技的發展已跳脫過往僅聚焦於醫療與照護的範疇,逐步拓展至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全面需求,更強調促進健康、提升養生福祉,並延長高齡者的健康餘命與自主生活期間。透過創新服務與系統性思維,逐步形塑全新的高齡產業鏈。
在建構臺灣邁向高齡友善與宜居社會的目標下,產業發展將著重於產品與服務的智慧化與人性化設計,同時強化創新高齡科技產品與服務的研發量能,推動科技落地應用,為高齡生活創造更多元且具溫度的解決方案。
本網頁所載資料僅供參考與資訊提供之用,相關內容若有異動,請以主管機關或主辦單位之正式公告為準
其他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