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飛向你 科學家首度證實澳洲小飛蛾靠觀星遷徙千里

2025-08-22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環境資訊中心
135
{{ (language == 'en' ? 'Climate Action' : '氣候對策')}} {{ (language == 'en' ? 'Life Below Water' : '海洋生態')}} {{ (language == 'en' ? 'Life on Land' : '陸域生態')}}
披星戴月飛向你 科學家首度證實澳洲小飛蛾靠觀星遷徙千里

首圖圖說:波岡蛾(Bogong moth)能夠解讀繁星點點的夜空,並確定飛行的方向,令科學家著迷。圖片來源:Ajay Narendra/Macquarie University

披星戴月的千里遷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羅真 編譯;吳宜靜、林大利 審校

科學家首度證實澳洲原生種昆蟲——波岡蛾(Bogong Moth, Agrotis infusa)能利用夜空的銀河和星座,沿著精準的航線飛行,完成長達1000公里的季節性大遷徙。這是科學史上首次證實昆蟲也具備「星空導航」的能力。

波岡蛾分布於澳洲南部,偶爾會現蹤紐西蘭及諾福克島(Norfolk Island)。每年春季,數億隻波岡蛾從澳洲東南部的繁殖地出發,飛往澳洲阿爾卑斯山(Australian Alps)。牠們在涼爽、陰暗的洞穴或岩石縫隙裡蟄伏一整個夏天,秋季再返回繁殖地,於產卵後死去。新一代波岡蛾會和祖先一樣,隔年春天展開遷徙壯舉。

令人不解的是,波岡蛾如何判斷遷徙的方向?怎麼確定目的地?每一代的蛾,又是如何知道祖先飛行的路徑呢?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澳洲國立大學(ANU)、南澳大學(UniSA)與國際機構組成團隊,近日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研究,揭開了這個遷徙謎團。

成群波岡蛾在澳洲阿爾卑斯山的洞穴中夏眠,數量大到猶如一面牆。圖片來源:Ajay Narendra/Macquarie University

迷你天文館揭開導航謎團 

過去已有研究表明,鳥類能靠著星星和地球磁場作為指南針,找到夜間遷徙的方向。因此,科學家猜測,波岡蛾遷徙的機制可能與鳥相近。

《衛報》報導,研究人員在大雪山(Snowy Mountains)上建造了一個小房間,裡面有個迷你的模擬星空。模擬器內部襯著黑色毛氈,頂部投影夜空,如同昆蟲專用的小天文館。他們用「亥姆霍茲線圈」(Helmholtz coil)抵消地磁,以排除地球磁場對飛行的干擾。如此,就可以判斷飛蛾是否能僅憑視覺——也就是夜空中的星座與銀河來導航。

團隊捕獲遷徙途中的波岡蛾,將牠們輕輕地固定在模擬器中央。飛蛾仍能奮力拍動翅膀、自主改變飛行的方向。實驗結果顯示,在沒有磁場干擾的星空下,波岡蛾會在春季時朝南飛、冬季往北飛。

若研究人員將星空投影旋轉180度,牠們的飛行方向會隨之轉向。當星星的位置被打亂或沒有星星時,牠們的方向感就消失了。

銀河與地磁雙導航

「這證明波岡蛾並不只是朝著最亮、或遵循簡單的視覺訊號飛行,而是像候鳥一樣,能透過夜空中特定的圖案來判讀地理方位」,研究的作者之一、隆德大學動物學教授沃蘭特(Eric Warrant)說。   

他告訴《NBC》,波岡蛾的複眼很小,可能只看得到天空中最亮的幾顆星星,因此研究團隊推測,牠們可能是利用銀河來導航,「牠們看到的銀河,可能比人類所見的景象更清晰明亮!」

有趣的是,當星空被烏雲遮蔽時,牠們也可利用地球磁場保持航向。這種結合視覺與地磁的「雙導航」系統,讓牠們在多變的天候下,依然可以精準飛抵目的地。

近年來波岡蛾數量急遽下降,已列為瀕危(EN)物種。研究共同作者艾登 (Andrea Adden) 說,「瞭解波岡蛾仰賴視覺作為導航工具後,我們就應思考光害相關的保護對策,避免牠們因光害干擾而受困在城市裡」。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文章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關於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我們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並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