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產業淨零挑戰及因應做法
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造成之影響日益嚴峻,環境變遷議題已是各國重點關注問題。2015年12月COP 21大會中,通過之《巴黎協定》極力呼籲國際間須積極重視全球升溫問題,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暖化的問題迫在眉睫。若要控制全球暖化速度,國際上共識就是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 Net Zero,淨零轉型已成為解決氣候壓力問題的重要解方。
各國政府已陸續訂定淨零轉型路徑藍圖,歐盟也於 2023 年試行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並於2026正式實施,未來輸入至歐盟的產品需針對碳含量進行計算,並須繳交CBAM憑證費用。國際上各式各樣的綠色倡議要求也陸續出現包括碳揭露計畫(CDP)、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等,這些倡議加速企業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
許多國際大廠已陸續要求下游供應鏈進行碳管理及提出減碳計畫,企業要在國際上貿易,就需要精準計算自家產品的碳排量並執行有效的碳管理措施。國際品牌大廠也為了響應節能減碳行動,許多國際大廠如Apple、HP、Nike、Microsoft等紛紛加入RE100等氣候倡議,承諾未來使用100%再生能源並要求旗下供應鏈廠商也一同達成。台灣的產品多出口至國外市場,為了永續經營,減排工作成了不可迴避的重要挑戰,與「永續」、「低碳」、「碳淨零」有關的字詞更是企業徵才條件的熱門關鍵字,與之有關的工作數量也逐年上升。
在全球響應永續目標下,特定高碳排產業將來勢必受到衝擊,然而特定綠色產業也可能因而興起,包括未來前景看好的再生能源產業、電動車市場、綠色金融市場等。因此,企業不得不重視低碳轉型的重要性,然而是危機也是轉機,在永續浪潮中,也催生出更多的職缺與機會,企業會需要懂永續專業知識的人才,如永續管理師、碳審計師、碳顧問、綠電交易員等,須具備之技能包含專業碳管理能力或須清楚企業碳排數據盤點方法,並取得例如 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ISO 14067(產品碳足跡查證)、ESG相關之證照,這些技能將成為投入永續就業市場中的硬實力。
我國已於2022年3月30日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以四大轉型(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落實淨零轉型目標。針對製造部門的淨零轉型路徑,規劃以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等3大面向11項措施,推動「低碳」到「零碳」。依循先大後小模式,由國營事業、領頭羊企業帶頭示範減碳工作,國內已有多家領航大型企業陸續提出2050的淨零排放路徑及目標,如中鋼、台塑、台積電、亞泥、正隆、遠東新世紀等。
減碳能力已成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企業需針對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三方面展開積極措施行動,才能使自家企業成功低碳化轉型,讓產品在未來市場中更具競爭力。我國已公布於2050年達成淨零目標的願景,因此電子、鋼鐵、石化、水泥等能源密集產業之碳排大戶,也積極啟動淨零轉型之相關作法,如進行低碳技術的研發、循環再生資材的製造,這也將進一步帶動相關綠色工作的擴增,為產業帶來新的商機與更多就業機會之誕生。
在未來,碳管理及減碳技術的人才至關重要,隨著氣候變遷議題漸受關注,與永續、低碳相關之就業機會雨後春筍般出現,若能掌握減碳技術或碳管理技能並瞭解國內外淨零趨勢的脈動,將有助於提升自我競爭力,成為企業所需的永續關鍵人才。
臺灣2050淨零轉型的十二項關鍵戰略(圖:國發會提供)
文章來源:經濟部產業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