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直擊】身障者,一個被閒置的資產

2019-11-18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942
{{ (language == 'en' ? 'No Poverty' : '終結貧窮')}}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Reduced Inequality' : '促進平等')}}
【團隊直擊】身障者,一個被閒置的資產

文:張英樹 / 若水 Flow 營運顧問

我的同事-阿凱,今年32歲。正值青壯年的他,在一場車禍中造成下半身癱瘓,從此坐上了輪椅。在那場車禍之前,他是高鐵的通電測試員;但在車禍之後,歷經了一年的復健,回到南部的家,無業的狀況整整持續了9年的時間。
 

阿凱的工作能力其實沒有消失,但卻很難再回到職場。原因在於我們社會對於這樣的人力資源,沒有太多的想像。大體來說,目前身障就業的發展在政府的長期的主導和推動下,可分為非營利組織的庇護性就業以及企業組織定額進用規定兩個面向。

所謂的庇護性就業,只針對就業意願但能力尚不足到一般職場的身障者,提供一個保護性的就業場域,多數是勞力密集如烘焙,清潔打掃等工作。而所謂的企業組織定額進用規定,則是政府要求機關、學校及企業,只要員工總人數達一定規模以上,就必須進用一定比率的身心障礙員工。但多數企業礙於無障礙環境設置困難,或是運營考量,普遍以繳納罰款取代聘用,或採約聘的方式進用,並非真正將身障者視為真正的人力資產。

因此,像阿凱這樣保有一定能力的身障者,哪裡都去不得,不僅無法進入庇護工場,也很難在政府定額進用的規定下順利在職場找到長期穩定的工作機會。

若我們能以社會創新的面向,認真地將像阿凱這樣具備就業意願以及一定能力的身障者視為人力資產的一環,或許能夠激發出更多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豐富的身障就業的樣態。

根據103年最新勞動部的資料:身障者勞動力人數為 21 萬 2,171人、非勞動力人數為 86萬5,078人,勞動力參與率僅為 19.7%,較一般民眾 (58.45%) 低 38.8 個百分點;身障的失業率為 11%,較一般民眾失業率3.85%高了將近3倍。

而身障者的約聘比例是一般勞動者的5倍,工作平均等待時間為7年以上。這樣的統計數字,乍看起來很沉重。但就好比非洲沒有人穿鞋子的故事一樣,身障者到底是社會負擔,還是值得開發的人力資產,取決於我們的態度和想像。

我的同事阿凱,3年來歷經六個月的教育訓練,而後和我們一起並肩面對市場的競爭,目前已是獨當一面的3D建模工程師。而今年,他即將邁向 PM (專案經理) 的職涯,我很期待!


----------------------------------------------------------------------------------------------------------------------
【 團隊直擊|身障者,一個被閒置的資產 】 由若水國際 Flow, Inc. 撰寫,轉載於這裡
若水為一家兼顧獲利和助人的社會企業,致力在雲端產業、AI 人工智能、BIM 領域中開創新的商機,運用商業的力量,在創造利潤的同時,也創造社會影響力。

 

更多詳情,請參閱官網:https://www.flow.tw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