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碳中和是什麼?5大重點教你公司如何減少碳足跡,實現碳中和!
淨零碳排?淨零排放?雖然名詞相似但概念還是大大不同,本次將聚焦在淨零碳排(碳中和),與各位談談其概念與有趣的衍生事項!
我們經常可以在不少新聞報導中,聽到「碳中和」一名詞,你知道碳中和是什麼嗎?本文就也來告訴你5大重點,瞭解一般公司企業要如何做到減少碳足跡,並實現碳中和喔!現今企業也可以透過新興趨勢的方式,來實現企業的碳中和,如果你還不瞭解,推薦就趕快往下看吧!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最早是由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首先於2010年4月公布 PAS 2060 宣告標準(Specification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為當時世界第一個國際碳中和標準。並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溫室氣體減量法規資訊網」的定義表示,透過事前碳管理計畫,並以取得外部減量額度的方式來抵換剩餘排放量,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沒有淨增加。
公司企業如何實現碳中和?這5大做法要知道!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企業可參考以下步驟:
1.規劃:選定碳中和的主題以及範圍,由於產業結構多元且複雜,考量「技術可行性」、「成本可控制範圍」、「有無法規引導」、「利害關係人間的權益」等議題,藉此提升碳中和措施成功之機率。
2.盤查:該階段需要先了解自身之碳足跡,可簡單地從組織與服務業兩者來看。
●企業組織:碳足跡的計算可以透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之碳估算工具進行計算,網址:(https://scmp.itri.org.tw/smepass/WebPage/calaprobably.aspx),可依循ISO14064、GHG PROTOCOL等指標。
●服務業:可依照《產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指引》、ISO14067等指標。
3.碳管理計畫(CFM-Plan)撰寫:其中內容包含五項要點。
A.如同上述第一點將標的物輪廓勾勒出來,並提出承諾宣告。
B.安排達成的時間規劃。
C.在執行期間設定適當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D.溫室氣體減量方法,這些內容需要提出各項假設以及證明作法上的可行性。
E.採行的碳抵換方式說明。
4.減量:執行碳減量措施階段,常見的方法如下。
A.製程改良
B.節能設備更換
C.再生能源的使用
D.減少進口原物料
5.抵換:所謂碳抵換是指碳中和執行過程中,用來抵銷碳排放量的動作。常見的做法是購買碳權與上述減量做法,藉以來抵換無法降低的碳排放。
碳中和新興趨勢的5大作法
1.碳權交易:世界各國所使用的交易機制常見的為「總量管制」概念,由國家頒布法律,再制定企業排碳的許可證,一旦超標就會受罰,而多出來的配額則可以在市場中進行交易。目前臺灣傾向以「碳費」為工具,制定扼要的碳價標準。
2.離岸風電:透過氣流與電磁效應帶動發電機作用,由於離岸風速會比陸域風速更快,發電效率較陸域發電高,為臺灣近年來綠電產業根基之一。
3.漁電共生:結合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的新型態經濟模式,目前由經濟部、農委會及內政部三個部會一起推動,更多內容可參考:https://lihi1.cc/vkiAw
4.碳捕集:為解決來自工業產品生產、化石燃料轉換能源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透過不同的技術捕捉二氧化碳進而利用或封存。
5.Clean meat:是細胞科技應用的一種,以細胞培養、生長因子等科技,培養並製造出替代性肉品,但國際食安規範仍在運轉中並非全面取代現行肉類來源。
「醣經濟」是甚麼?
全球氣候議題可說是刻不容緩,許多專家學者也紛紛提出解決方案,近日永豐餘集團創辦人何壽川亦提出應思考「醣經濟」的循環經濟概念。而醣經濟的概念是有感於植物中醣的化學物質,由於醣是由碳所構成的,若在科技技術允許下,可用於食衣住行,取代塑化的使用,其靈感案例也來自於日本研發之木製人造衛星,盼能透過將此概念提出,讓更多人認識醣經濟的潛力。
而氣候變遷議題仍有許多探討與研究的地方,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新創圓夢網也將針對淨零碳排議題設立全新專區,與各位分享更多資訊,敬請期待!
資料來源:
1.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溫室氣體減量法規資訊網:https://ghgrule.epa.gov.tw/action/action_tw_special/53
2.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碳估算工具:https://scmp.itri.org.tw/smepass/WebPage/calaprobably.aspx
3.經濟部能源局漁電共生環社檢核:https://www.sfea.org.tw/Index
4.數位時代-醣經濟來了!: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8659/chuan-saccharide-economy-
(本文為新創圓夢網、TSH新創基地整理製作,如要轉載本文,請以連結形式註明文章來源,舉例:本文轉載自《新創圓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