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支援JAVASCRIPT,請修正您的瀏覽器設定,以便獲得最佳的瀏覽體驗

:::
創業新訊
:::
創業新訊
瀏覽新創圓夢網上的最新訊息報導,包括創業政策、相關新聞與活動報導等。
創業新訊

新聞2040年農業淨零起跑 碳權、碳足跡怎麼算? 擴及食物生產體系是挑戰

發佈日期:2022.06.15
創業觀點-2040年農業淨零起跑 碳權、碳足跡怎麼算? 擴及食物生產體系是挑戰主要照片

農業仰賴風調雨順,極端氣候事件不斷衝擊農糧生產。圖片來源:inmediahk(CC BY-NC 2.0)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今年開春不但北部雨勢綿密、彷彿看不到盡頭,連原該乾旱的南部也因雨量激增,造成國境之南的洋蔥、蓮霧產量受影響。氣溫上升、降雨型態改變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不斷衝擊農糧生產。為此農委會率先宣示,2040年達成農業淨零排放,透過「減量」、「增匯」、「循環」和「綠趨勢」,增強台灣農業韌性。

有錢也買不到! 極端氣候加劇災損 間接影響糧食安全

「有錢買不到蛋」是近期多數民眾的心聲。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致詞時指出,由於西部入冬氣候寒冷及日夜溫差大,再加上疫情造成物流不順、飼料黃豆及玉米等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致使雞蛋生產成本增加,影響雞蛋產能。由此說明氣候變遷衝擊農業的速度,「調適已經來不及,根本之道就是溫室氣體的減讓。」

2050年淨零排放趨勢席捲全球,台灣也積極響應。歷經27場座談會、2000多位產官學參加,凝聚四大主軸,13項策略、59條措施,農委會公布「農業淨零排放」策略,率先淨零排放,透過農業優勢,幫助農民取得碳權,透過碳交易感受淨零排放的好處。

陳吉仲表示,台灣過去50年相對基期年氣溫平均上升幅度0.6~0.8℃,已造成重大影響;3年前開始以升溫1.5℃為農業調適目標,仍難敵衝擊速度。以農業損失為例,過去25年(1996~2010年)平均為109億元,近15年(2006~2020)平均為112億元,近5年(2016~2020年)平均上升至135億元,而災損趨勢恐怕只會越來越高。

災損只是一個數字,農糧體系面臨嚴峻的挑戰,不但影響農民生計,最後更以售價影響到消費行為。另一方面,農業具備80萬公頃農地、220萬公頃林地,竹林有約18.3萬公頃,再加上四面環海,一年568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碳匯條件優厚,若能妥善規劃,都可申請碳權,增加農民碳交易所得。

農業損失逐年攀升,氣候風險終將如實反映在售價上。圖片來源:Yen-Chi Chen(CC BY-NC-ND 2.0)
農業損失逐年攀升,氣候風險終將如實反映在售價上。圖片來源:Yen-Chi Chen(CC BY-NC-ND 2.0)

農業折抵碳排綽綽有餘 淨零還能貢獻碳匯

依據2021年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2019年每公頃森林碳匯9.76公噸、總數量2144萬噸,折抵農業碳排「綽綽有餘」。不過,相對台灣整體碳排放量28700萬噸,農業碳排量只佔2.22%。去(2021)年9月成立的淨零排放辦公室執行長(由農委會企劃處長兼任)莊老達受訪時表示,農業部門不但早已淨零排放,還有1507萬噸可貢獻出去。

農業部門已能淨零排放,繼續深究議題的目的為何?莊老達解釋,淨零的基礎是以2005年為基準年,依據此排放量訂定減量目標,因此首先要對現況進行碳盤查,取得基準量;在此之下增加的碳匯,才能取得碳權。基本原理是先註冊,盤查建立基礎線(Base Line),再發展量測、報告與驗證機制(measurement, reporting, verification, MRV),取得碳權就能進行碳交易。

例如林業合作社造林,註冊之後造林,換算後一年相當於多少碳權,時間到了經過驗證確認增加的造林面積,就能取得碳權進行碳交易。

購買農產可知碳足跡 農民生產可取得碳權收入

2015年溫管法則要求農業生產的碳足跡降到500萬噸,農業部門須持續減量。莊老達說,農業減量的手段包括農業機器電動化等使用能源效率較高的設備;另外,減量可能減到一個程度後無法再減,因為農業持續發展會有更好的技術,例如冷鏈的使用,而使得排放量因此增加。因此第二個主軸是「增匯」。

此外,農業生產不希望為了淨零排放而減產,間接增加產品成本。「例如間接性灌水雖能減少碳排,但不能少到產量跟著減少;或者肥料的使用不至於到影響生產。」莊老達指出,所有淨零增匯的行動,都要以維持目前的生產水準來達到目標。

對於配合淨零排放的農民,會有獎勵措施嗎?莊老達說,第一線農民配合淨零排放政策,但不能影響收益,因此鼓勵造林、減碳的同時,將協助農民透過碳權、碳交易增加收入。

為了鼓勵消費者購買碳足跡較少的產品,農委會也將進行農業碳足跡盤查,針對蛋、米等主要產品,標示從生產端到消費者買到那刻所產生的碳足跡。

農產品將因生產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碳足跡。圖片來源:資料照。
農產品將因生產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碳足跡。圖片來源:資料照。

 

不過,美濃生產的米,在高雄買或台北買,碳足跡如何計算?莊老達解釋,計算方式無法針對每一包,只能針對生產過程到配交運輸的碳足跡盤查,因此不同農會生產的米,將因生產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碳足跡;但無法計算從產地到貨架的碳足跡。

農委會淨零止步於「產地到貨卡」 運輸消費「產地到餐桌」歸零仍無解

農委會將農業二氧化碳排放定義為「從生產到離開農地進入運輸車前所產生的碳足跡」;排放和匯入的碳量等於零,就是達到「淨零」。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建議,農業部門最好能從完整的「食物生產體系」淨零下手。

他舉歐盟為例,若以「農場到餐桌」(Farm to Fork)來思考,歐盟EDGAR全球大氣研究碳排放資料庫(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EDGAR)說明即指出,糧食運輸消費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超過土地利用的排放量。

從整體食物體系看來,2018年台灣的食物生產消費體系碳排放量高達3100萬噸,2005年最高峰則為3400萬噸。其中生產過程佔24%,廢棄物處理22%,包裝則為18%。「雖強調建立更精準的盤查方法,但我認為也需建立從食物生產體系來估算的方法。」

對此,莊老達表示,從產地到餐桌淨零排放是概念,實務上很難光靠農業部門統計、淨零。作物離開生產地之後,運輸、製作、包裝、販售,屬於交通、住商等部會處理,尤其每個人烹煮食材的方式,更會影響碳足跡。

他也承諾,食農教育中將加強過食、剩食等影響碳排放的議題。

剩食。圖片來源: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剩食。圖片來源: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農業淨零排放四大主軸說明

1. 全面建立農業生產碳排資訊,建立低碳農漁畜的生產模式,達到減量的標,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2. 增加森林碳匯面積、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提高國產材利用、強化海洋及溼地碳匯管理,以建構負碳農法,強化具碳匯效益。

3. 農業剩餘能源化、資源化、材料化與加值再利用,並推動農業跨域循環示範場域,加強農業循環技術科技研發,創造農業加值再利用。

4. 建構能源自主農漁村,推動農業部門有效碳定價及碳權交易制度以及農業綠色金融及綠色消費,達到農村自主發電,用電自給自足。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其他推薦文章

「擴大中小企業5G創新服務應用計畫」114年度輔導案,自即日起開始受理申請
新聞「擴大中小企業5G創新服務應用計畫」114年度輔導案,自即日起開始受理申請
本計畫針對場域與中小企業需求,發展整合性5G應用服務方案,形成場域營運之服務特色,推動場域業者與解決方案業者之長期合作模式,透過輔導資源、協作機制及推廣,並鼓勵業者以大帶小,帶動中小企業參與,共同提供... ......繼續閱讀
2024.10.16
南台灣第一座!高市府推動綠色金融與科技創新 攜手清華大學、中國信託打造「高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
新聞南台灣第一座!高市府推動綠色金融與科技創新 攜手清華大學、中國信託打造「高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
高市府與中央合作推動「亞灣2.0」計畫,規劃於已成形的智慧科技產業基礎上,選訂「智慧金融」為旗艦產業之一,建構南部金融科技創新能量,在中央金管會的支持下,高市府於亞灣設置「高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經濟... ......繼續閱讀
2024.08.30
【新創資源即時包】 113年9月全國創業資源資訊一次瀏覽
新聞【新創資源即時包】 113年9月全國創業資源資訊一次瀏覽
#2024年9月即將截止2024/9/02| ■113 年度AI 領航推動計畫II—DIGITAL+數位創新補助平台計畫2024/9/05| ■桃青局三大青創基地年度招募2024/... ......繼續閱讀
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