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工作 永續城鄉 陸域生態

2024 TiC100 南麓森林,美到茂泡

瑪吉姆姆 發起

2024 TiC100 南麓森林,美到茂泡

提案緣由

串聯當地婦女、原民植物、地質環境、幼銀共學,藉由團隊成員的專長,將古老的植物應用智慧,轉化成創生當地的議題,打造魯凱植物的芳療應用圖鑑,活絡當地荒廢已久的社區部落 我們來自茂林地處高雄市東南方山區,由於為國家風景區及水源保護地,因此在林下經濟的發展下較為限制。也因此衍生了團隊轉換劣勢變優勢的動機;茂林的部落早在日據時期就開始記錄藥草,屬於地方特色產物,因此團隊想以『原生藥草植物研發』應用在『芳療市場』帶動部落婦女新產業,既不破壞場域限制同時將文化智慧長存,延續傳統文化及創新轉變的社區發展。

 

透過與當地長輩的交流,團隊深刻認識到了林下經濟的重要性。之後定期拜訪長者,親自下田調查,發現他們的田地裡除了小米、玉米等糧食作物,植物旁還生長著許多有價值的植物,如土肉桂、艾草等。

團隊將這些植物收集起來,製作成藥草球。藥草球的製作方法十分簡單,內含土肉桂、艾草、澤蘭、大良薑等植物,這些都是透過田野調查和與長者交流所發現的。這些植物承載著長者們的歲時記憶,藥草球的製作不僅是一種工藝,更是將歷史和文化傳承下去的方式。

需求區域

串聯當地婦女、原民植物、地質環境、幼銀共學,藉由團隊成員的專長,將古老的植物應用智慧,轉化成創生當地的議題,打造魯凱植物的芳療應用圖鑑,活絡當地荒廢已久的溫泉區。

創造茂林『原女力』-創新林下經濟;我們來自茂林地處高雄市東南方山區,由於為國家風景區及水源保護地,因此在林下經濟的發展下較為限制。也因此衍生了團隊轉換劣勢變優勢的動機;茂林三個部落早在日據時期就開始記錄藥草文化,屬於地方特色產物,因此團隊想以『原生藥草植物研發』應用在『芳療市場』帶動部落婦女新產業就業力,既不破壞場域限制同時將文化智慧長存,打造屬於茂林部落特色產業,推動人文生態,成為獨特的林下經濟產物之一。

專案規劃

茂林區僅一個國中,所以長年多數少年15歲後便離開家鄉,畢業後就繼續在外工作,因為八八風災過後,觀光大不如前,當地的青壯年即使居住於此,也是白天於周邊行政區如六龜、高樹、里港等工作,現今茂林多為幼銀共處的環境,並由協會多數中年婦女協助照顧及教育,我們也與協會訪談,希望能打造幼銀共融的環境及教育推廣,即使孩童外出就讀,仍對家鄉更多了解,耆老們也能把文化傳承下去,解決茂林人口年齡分布落差的現況,落實永續經營與社會創新的合作,今年我們著手以地方創生及社區培力的方式,更落實我們永續部落及幼銀共融後能使更多青年返鄉協力加入我們。

  1. 林下經濟應用

本團隊將採及收購茂林特有原生種植物及藥草,為投入加工、生技產品開發等二級產業做準備,再輔以生態旅遊、環境教育、食農教育,加上產品銷售、產業鏈結等,建立林下六級產業化的在地特色。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5項:保育及永續利用森林和水源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1. 耆老文化智慧

向耆老請教對土地的認知及藥草植物等分辨,及文化的尊重,活絡青銀共融及將研發後的產品,服務回饋於地方長輩。

  1. 部落參與

提供婦女生產與加工的工作機會,並結合當地觀光資源等,以及培育孩童包裝設計參與,教育產品文化,以利未來部落孩童接手參與部落營造。在地方上我們打造幼銀的共學環境,藉由長照系同仁與芳療師教導孩童基礎的按壓,同時介紹耆老們對植物的文化應用,讓孩童對長輩按摩紓緩,同時傳承文化的新應用,達到整個地域的活絡。

  1. 創新研發及加值

研發特色作物:芭樂葉、石菖蒲、萬壽菊等,結合祖先文化智慧,讓創新生技結合人文。以社會企業的角度,產品攜手多個老人田地,並配合觀光活動、地方創生等活動,將場域擴及週邊行政區。

  1. 特色觀光結合

近年來深度旅遊崛起,結合當地蝴蝶生態、山林瀑布進行環境教育,搭配文化推廣手做DIY,以及茂林特色的溫泉與美容保養結合

執行目的:

在地據點的轉型

部落社區協會是大多數青年們的家中長輩聚落的地方,同時也是當地孩童課後的關懷據點,因此我們以解決幼銀相處困境及在地文化創新來做為辦法方式,使得更多青年返鄉加入我們,與自身家人們一同攜手共創。

因為團隊本身就是茂林歷史文化造就出來的下一代,會這麼說是因為當年政府20年前協助婦女的職業訓練就是做美容按摩的美業工作,也間接交給了兒女媳婦在市區有一技之長,也就是我們,因此我們提出的內容是與當地長輩有共鳴,同時探詢更多的傳統植物應用,也在過程中了解歷史,過去茂林是南橫的第一站,當時許多榮民開墾後,在此與當地原民結婚定居,現今仍有不少的遺孀奶奶,與她們請教植物文化外,團隊更想把茂林近代的故事,能被記錄下來,並喚起部落本身就是多元族群相互扶持的環境,將原先大家對原鄉觀光的印象能夠有新的一面。

與部落耆老連結

其二為原住民保健植物的歷史紀錄,早在日據時期1924年,植物學家佐佐木舜 編著「綱要台灣民間用藥植物誌」,記載579種藥用植物,而其中各區派出所亦在轄內原民部落使用之保健植物進行採集與調查,建立不下300餘資料,顯示原民早因經驗傳承而持續利用眾多保健植物;眾多部落耆老皆表示,現對藥用植物的印象多來自於小時後,與日本人採集與使用紀錄有所保存,並因為交通不便,才衍生了紀錄對於藥草的民俗療法。原住民對於保健植物的利用傳承,皆以部落或家族口語相傳為之,難免漸有疏漏,因此研究祖先對於保健植物之意義,可以追朔並累積作物進化及農業起源外,並讓原住民文化遺產獲得適度的保存與傳承,培養後代對於土地之感情與自信心,增進民族融合。

資源整合

前面說到我們因為部落關係,同時也發現了茂林植物留存的好,因此我們與多個單位合作,如婦幼發展協會、文健站、多納國小,同時藉就由部落耆老的文化智慧去探索,例如我們的地名羅木斯(Lumusu)與地瓜葉同音,該地就是山豬覓食之地,有種植物名叫:紅果苔(Paidat),老人家表示打獵時山豬受傷就會去吃紅果苔補充體力,因此早年跌打損傷時,也會用其來減緩頭痛,可見耆老的植物應用不只是藥草,更涵蓋了地理生態、打獵文化、地名由來及植物分布。

 

  • 土地缺乏轉化成「林下部落創生」

過去茂林經歷過遷村及風災等,本身土地條件並不多,家上為國家風景區及水源保護地,種植上的限制更多,農作物較無競爭優勢,間接許多青年只好外地工作,但團隊把此當成轉機,也因為環境關係,茂林的原生種比起各部落更加豐富,將其推廣及復育成就一級產業後,在向外推動至不同業別中。

  • 林下帶動部落社區,協助推動地方創生

2019農委會林務局推動農地經營變革,但我們早在多年前就開始著手地方社區的文化發展、特色農產及文創應用,在茂林婦幼協會已調查耆老們對於原生植物的認知記錄,更計畫推動農產植物展示點,提供遊客前往遊玩時的生態瞭解,同時與社區協會及據點在地推廣及觀光活動成立快閃店等,將我們原民智慧的產品能在高齡化的部落,服務給地方長者,使部落的林產品及農產品能相互共榮,讓我們的產品更具有產業共生。

從地方創生創造地區「林下體驗經濟」

我們團隊的核心是將一、二級產業下產生的林下經濟藥草,進行復育再利用的加值,所以不僅是「原民的商品化」,而是要發揚社會企業的精神,將保健回饋至社區,善用各部落社區觀光活動,培力社區規劃「智慧藥草文化快閃店」,創造獨特的「林下經濟,觸感體驗」;當產品融入大眾普過生活消費型態,且具一定社會影響力時,可有效利用其影響力進而達到回饋社會、教育人群。

環境議題教育

大力推動責源環保,締造綠色產線,且提升食品的企業形象,進而帶動環保意識的崛起,讓大眾成為地球環境保育的推手。

人才培育

以企業形象為號召,招募對產能保育抱有熱忱的青年,以共同的目標組成友善的推廣團體,至各地交流,學習不同經驗,使計畫得以不同形式在社會間延績,與大學部、高職端、兒童結合,更參與高中職國際教育,循環經濟屬於全球化議題,將其知識與想法帶進校園,同時培力部落孩童,能與學業完成後返部落貢獻,注入新契機尋找新種子,為下一代賦予全新的使命,共造美好生活。

  • 專案持續更新中

發起單位:瑪吉姆姆

單位身份:社會創新組織

專案負責人:林芝

專案期間:2024-05-03 - 2025-05-03

聯絡方式:黃品翰 07-2382899

  • 專案持續更新中

發起單位:瑪吉姆姆

單位身份:社會創新組織

專案負責人:林芝

專案期間:2024-05-03 - 2025-05-03

聯絡方式:黃品翰 07-2382899

Clos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