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guage == 'en' ? 'Vigor Phoenix Social Enterprise Co.Ltd.' : '彤鳥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本關鍵字採用 LDA 主題模型分析,並由 AI 演算統計歸納,僅供參考。(資料時間:2025/08/27)
商品服務



{{(language == 'en' ? 'Social mission' : '社會使命' )}}
面對社會議題,彤鳥希望用「同理」的方式與大家共創永續的行動解方!透過感官體驗,創造同理的溝通,打造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解方。
彤鳥肩負社會企業的使命,運用商業模式解決身障者就業的社會問題,培力身障者成為講師,並將身障者的感官元素,運用課程/活動設計的量能,設計各種感官體驗的教具,運用在ESG、SDGs、行動解方、公平待客等工作坊之中,讓學員參與不一樣的體驗,產生不一樣的反思,共創同理的行動解方。
同時,用「同理」串接不同族群,轉譯不同族群的資訊,打破同溫層,使不同族群共融,達到DEI的社會共榮願景。
因為彤鳥知道,如果我們不用同理的方式,所設計出來的解方就沒有找到使用者的痛點,就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所以彤鳥所帶領的課程,都會從同理出發,創造貼近使用者需求的解方,使大家透過永續,活得愈來愈好。
因此彤鳥運用同理訪談的技巧,協助創造各種專案與課程:永續解方設計(如設計思考、通用設計)、公平待客、普惠金融、志工訓練、ESG影響力專案、SDGs影響力專案。
{{(language == 'en' ? 'Business' : '營運模式' )}}

為什麼「同理的溝通」是彤鳥的核心價值?
是因為每個人面對同樣的資訊時,會因個性、成長背景和工作職位不同,產生不同想像,如果沒有運用同理,就無法了解對方所遇到的困境,反而會依著自己的經驗,先入為主的下了判斷,加上沒有再次確認對焦,導致彼此的想像完全在平行時空中,所以並須產生同理,才能協助彼此順利對焦訊息,提升高通效率。
為了解決沒有同理的溝通問題,彤鳥轉化各種感官元素設計成體驗課程,並根據「團隊建立、組織認同、同理溝通、目標對焦」等不同目的,彤鳥運用了卡牌、芳療、感官體驗等課程元素,設計出各式課程,改變上對下的課程模式,讓大家參與其中,一起建立全新的溝通模式。
彤鳥同時將視限者的非視覺感官經驗,透過設計思考轉化成體驗課程及卡牌桌遊,並運用ASMR錄音技術,讓音檔體驗效果達到身歷情境,並在教練的引導下,學員彼此交流想法,得到更多與尋常不同的經驗,就有更多換位思考的材料,同時也理解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開啟更多元地想像力,反思自己對自己的標籤限制,反思自己對他人的標籤偏見,在這個反思基礎上,產生同理心,並欣賞彼此不同的優點,減緩自己與他人的衝突,成為開啟大家有效溝通的里程碑。就能產生同理的基礎。
為什麼彤鳥要強調感官體驗?因為同理並不是同情,而是理解對方所在的真實情境,並把自己放入其中,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故同理需要大量的想像力,但不可能無中生有,故透過體驗不一樣的感知經驗,產生有別於平時的經驗,透過引導進行反思,發覺自己慣性思考的盲點,並練習延遲批判和再次對焦,達成同理的溝通,並透過同理的溝通,與他人合作共創永續的解方行動。
{{(language == 'en' ? 'Current status' : '現況與年度成果' )}}

彤鳥組織現況
2024年
通過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EWF)的「人與地球優先」認證
新光人壽 金融教育貢獻獎 最佳成效獎 銅質獎 普惠金融桌遊課程教育推廣專案
新光銀行 TSAA 台灣永續行動獎 銀獎 SDGs-10 身障友善 同理心的力量
2023年
1. 與新光銀行的身障者金融素養培力 Buying Power 社會共榮獎&資誠永續獎 特別獎
2. 與新光人壽的保險桌遊「財富守門員」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資誠永續獎 入圍
2022年
1. 2022衛福部社家署「社會創新跨域影響力計畫」案例代表
和新光銀行進行偏鄉理財小學堂;與樂亞旅行社舉辦社會創新小旅行
2. 2022唐氏症基金會「嘿~小唐我在這 2.0」協辦單位
3.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社會創新服務共同供應契約廠商
2021年
1.第六屆尤努斯社會創新與創業競賽 社會影響力 金質獎
2. 北高兩地的受限講師培力計畫:
25場培力課程,共131個小時,全台培力45位身心受限者。
4. 110年度社會創新實驗中心進駐團隊
2020年
1. 2020年培力完成11名受限講師,其中8名投入2021優化培力課程。
2. 2020小夢想.大志氣「送身障講師進偏鄉 翻轉孩童視野想像」,
3. SBIR中央型新秀組 「ASMR融入線上感官體驗課程」
創辦人──邱雅雲 #限制 #創新 #同理
嘗試創新公益型商模,想打破「弱勢應該待在非營利組織」的迷思,希望每個人都有被同理的機會。
認為彤鳥的議題不單是身障平權,更是「每個人平權」,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應該同理每一個人的需求,開啟彼此的溝通,不應該以自身的想像弱化或神化他人。
有十多年教學與課程經驗,課程設計的核心人物,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出發,研究每個體驗活動的適當性及潛在課程,規劃不同團隊所需要的課程,使課程效益提高,達到企業教育訓練的目的。
同時,協助身障講師走進課堂,建立引導教練與學員的溝通技巧,挖掘每位身心受限者不同的優勢,為之打造適合的課程。
{{(language == 'en' ? 'Social influence' : '社會影響力呈現' )}}
一)企業教育訓練課程:
1. ESG / 永續解方工作坊:用同理的思維創新永續行動的解方。平均每月2-3場。
2. 公平待客:用同理的溝通方式,對待內、外部客戶。平均每月2-3場。
3. 溝通課程:用感官體驗,創新溝通模式,提升組織溝通效率。平均每月1-2場。
4. 身障講師培力:為企業培力具專業職能的偏鄉教育講師。每年一期。
二)其他業務
1. 戶外教育:透過自行車、登山、溯溪、海上活動等方式,用五感認識台灣這一塊土地。
2. 環境教育:透過格外品、廢邊材,將錯置的資源變成經濟循環和環境教育的課程。
3. 體驗活動:透過護目鏡、芳療等方式,用五感體驗周遭環境,挖掘自身潛能。
4. 策展/議題設定:用同理的方式,使不同溫層的人開起溝通。
5. 教材設計:運用直覺設計、UbD設計等方式 ,創新教材內容。
三)身心受限者培力課程(2020-2021)
1.初階班:培力十個月,約投入150個小時,安排CRPD、教育概論、聲音表情、服裝儀容等,可培訓出3-5為身心受限講師。
2.進階班:持續培力,每個月約投入6-10個小時,持續強化講師能力,每年可以再產生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