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 'en' ? 'Hydrotron Energy Power' : '恆水綠電股份有限公司')}}
本關鍵字採用 LDA 主題模型分析,並由 AI 演算統計歸納,僅供參考。(資料時間:2025/08/27)
商品服務

{{(language == 'en' ? 'Social mission' : '社會使命' )}}
在全球加速邁向淨零碳排的趨勢下,我們深知臺灣在發展再生能源時,面臨著生態敏感、社區反彈與社會信任的多重挑戰。作為根植地方的綠能開發者,我們的使命,是以「在地共融、環境共生、能源共好」為核心,推動能真正落地的低碳能源轉型。
我們專注於發展具低環境衝擊、易與社區共構的小水力發電方案,透過再利用既有水利設施(如灌溉渠道、排水系統等),減少土木工程避免自然棲地的擾動,並降低土地使用爭議。在弱勢地區方面,我們積極布局資源邊陲或開發受限的地區,有利於改善當地穩定電力取得、減少能源不平等,提升社會韌性。
為確保地方居民能夠真正參與能源設施的設置過程,並共享綠能所帶來的效益,我們在每一處案場的開發階段,皆導入以下社區參與與公益回饋機制:
地方溝通與參與決策:
在電廠申設期間,恆水綠電將要求業主委託進行地方說明會,由我們團隊主動協助規劃與主持,並確保會議涵蓋鄰近的居民、社區發展協會、學校及其他利害關係人。居民所提出的疑慮與建議,將納入實際開發與設計過程,實踐「共識優先、在地共創」的原則。
公益回饋設計:
我們引導業主在設置電廠時,即與社區協商公益回饋方向,包含支持地方教育(如協助社區/學校能源教育)、贊助在地活動等,將電廠轉化為促進社區永續發展的起點。
在地就業優先原則:
偏鄉規模化電廠營運與維護階段,恆水綠電將視需求聘用當地居民,創造穩定就業協助地方青年返鄉,實現地方創生。
我們相信,真正的再生能源,應不僅止於減碳,更應為人與自然共創永續未來。
{{(language == 'en' ? 'Business' : '營運模式' )}}

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雖礦產資源有限,卻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潛力,特別是水資源。台灣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為全球平均的2.6倍,但由於地勢陡峻、河川短急,多數雨水難以留存,需投入鉅額資源建構水利設施。
這些水利設施正是發展小水力發電的絕佳條件。恆水綠電致力於因地制宜的小水力發電解決方案,結合創新工程與在地化管理,整合既有水利設施,兼顧生態、能源與社區共融。
我們提供從案場開發、機組製造、工程建置到營運維護的全生命週期服務,確保系統穩定與長期效益。我們的系統設計強調低衝擊與生態共存,採用隱蔽式或共構設計,減少對環境與社區的干擾,並兼顧河川流量與水權平衡。
社會使命與發展策略:
恆水綠電不僅是能源開發者,更是社區與永續的推動者。
合作夥伴:與地方政府、水利單位、社區組織、農田水利會等共同開發,落實在地參與。
目標客戶:服務企業用戶、政府機構與具ESG需求之單位,並透過PPA等綠電交易機制拓展應用。
推廣管道:透過標案合作、社區示範、產學研計畫與綠電平台擴大影響力。
收益流:小水力發電開發解決方案、友善水生態的水力發電設備、建置後之維運服務。
我們積極推動社區共榮,主動協調業主將發電收益部分回饋地方發展與環境保育,並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區經濟永續。
階段性目標:
技術示範電廠建置完成(如安農萬富、中后十八漒)
水力技術國產化(2025達標)
水利工程內建發電模組(2025達標)
擴展至少6MW裝置容量(3年內)
技術輸出國際市場(3年內)
三大行動策略:
技術整合:建構自主且完整的技術與供應鏈,強化品質與效能。
工程創新:導入隱蔽式設計與水利共構模式,提升空間與資源利用效率。
規模擴展與國際化:以台灣為根據地,拓展亞太地區,成為區域小水力領導者。
恆水綠電以創新驅動小水力發展,實踐能源轉型、環境共好與地方共榮,邁向永續未來。
{{(language == 'en' ? 'Current status' : '現況與年度成果' )}}

恆水綠電持續以系統性創新推動能源轉型,並落實環境永續與地方共榮,致力實現「在地共融、環境共生、能源共好」的社會使命。我們不僅提供具低環境衝擊的小水力電廠建置與營運服務,更聚焦於提升地方電力韌性、縮減能源不平等、並強化社區參與機制。
截至2025年第一季,已完成或推動中之案場共計6處,總裝置容量達1,746kW,年度發電量預估超過600萬度,累計年減碳效益約達1,700公噸CO₂e,等同於4.2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碳吸附量。
我們亦將社會效益納入核心目標,具體成果包括:
2024–2025 年度里程碑成果
2024 舉辦3場社區說明會、其中2場位於原住民地區
2024 安農萬富微水力電廠參訪活動超過10場
2025 完成隱蔽式電廠示範案場(臺中案場)
2025 舉辦臺東山平部落社區說明會並達成初步回饋共識
2025 教育部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獲獎團隊參訪安農萬富微水力電廠
2025 協助電廠業主與彰化大庄國小簽訂回饋合約
2025(預定) 協助電廠業主與原住民部落達成回饋方案並公正簽約
2025(預定) 招募中部在地青年投入偏鄉電廠維運及開發潛力點
{{(language == 'en' ? 'Social influence' : '社會影響力呈現' )}}
恆水綠電深信,綠能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更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我們以小水力發電為核心,致力於在發電效益、環境共融與社區參與之間取得平衡,實踐永續發展目標(SDGs)。
在環境面(SDG 7、13),我們結合既有水利設施與創新工程手法,避免大規模土地開發與水文改變,並導入低衝擊、生態友善的機組設計,例如隱蔽式發電站、水流不中斷等方式,減少對生態棲地的干擾。截至目前已開發裝置容量共1,746kW,每年可發綠電約770萬度,約減少1,700公噸CO₂e,相當於4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碳吸附量。
在社區面(SDG 11),我們積極與地方合作推動「社區共營」並協助電廠業主進行地方回饋規劃,促進地方參與、創造綠能收益共享機制。例如在臺東關山十瀧,透過模組化設計導入建立發電群,串連多點設施,並與地方原住民、社區進行多次座談會,並促進電廠投資人也投如地方回饋,盡可能讓發電效益回饋鄰里環境改善與教育推廣,並帶動地方綠能就業與地區能源抗災能力,落實永續城鄉願景。
在技術面(SDG 9),我們投入國產化研發與模組化設計,提升工程效率與維運效能。目前已完成農水路專用發電機組開發,並於雲林鹿場課圳導入全國首套自製設備。此舉不僅強化台灣在地供應鏈,也大幅降低施工成本與維運難度,預估可降低建置成本30%、維運成本20%。
同時開發低度土木工程小水力技術,同樣採用國產供應鏈,計畫於彰化莿仔埤圳首次登場,並於臺東關山十瀧大規模設置。
恆水綠電以技術創新、環境共融與社區參與為三大主軸,推動符合台灣地理與社會條件的小水力發電體系,持續實現能源自主、環境永續與社區共榮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