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物聯生態系崛起
物聯網無疑是驅動下一代產業變革的最大動力,不只是產品,也不只是連上網路,而是透過資源的串聯與整合,以服務實現應用情境。在這場超越產業疆界,卻還沒出現贏家的競爭中,誰能搶到最好的位置?
時間快轉到2025年,睜開眼睛,家裡的機器人已經打開電視,轉到你最熟悉的新聞台;出門買早餐,不用掏出錢包,直接將智慧手錶錶面移到POS系統前,隨即完成付款;到了停車場,用智慧手錶打開售價已經比10年前降低不少的電動車車門;下午在公司時,辦公室窗外飛來一台無人機,它正快遞一份要給你的緊急文件;晚上回到家裡,冷氣、冰箱、電腦、電燈都因為家用電池儲存的太陽能而持續運轉,但要繳的電費又創了新低;吃完晚餐,戴上虛擬實境裝置,隨即連線關心大聯盟戰況;睡前,你的機器人自動播放一首舒心的音樂伴你入眠。
物聯網世界不再遙遠,許多場景中的產品,已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物聯網不是趨勢,它是現實。」三星電子總裁尹富根(YoonBoo-keun)在今年美國CES的演講上透露,到了2017年,所有三星電視將成為物聯網設備,5年內所有三星硬體設備均將支援物聯網。
英特爾資深副總裁戴維斯(Doug Davis)指出,物聯網應用涵蓋各行各業,估計到2020年,連網裝置數量將突破500億台,其中有100億是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代表還有其他400億支裝置是其他的物件,也就是說,目前仍有高達80%的連網市場未開發,「這個數字相當的驚人。」他同時指出,物聯網發展重點可分為兩大主軸:其一是導入物聯網應用,改變商業模式,帶動產業的轉型;另一個則是開發更多樣的產品及架構,形塑新的應用情境。
一起打群架
在網際網路的年代,重點在於藉著標準化平台架構,連接人和資訊,但物聯網強調多種場景的應用,必須考慮各種硬體接入與整合,這也使得資訊硬體產品在物聯網時代有了新的角色與意義。
Google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由於物聯網時代下的硬體是少量多樣的發展趨勢,終端硬體產品並不像手機、電腦那樣,有明確的產品定義可以遵循,因此新硬體產品思維、廠商之間的合作方式,會與過去截然不同。
在物聯網的風潮下,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完整掌握其產品開發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術,因此未來競爭考驗的不是企業單打獨鬥的能力,而是透過共贏思維與組成多樣性,展現「打群架」的組織能力,尋求與其他企業合作成為必然的選擇。在這樣的變化之中,對於硬體生產者而言,打造自己的生態系或是加入一個生態系,就變成重要的關鍵選擇。
「生態系」概念來自於生物學,是指一個由不同類型生物及其所處環境,透過相互支持與制約而形成的動態平衡整體。在物聯網生態系中,可以分成幾大部分:智慧系統、連接傳輸、硬體裝置及平台、數據分析、應用服務,在這之中,硬體就是吸引使用者加入生態系的邀請函。
當全世界都同意硬體的利潤只會越來越低時,未來的新硬體賣的不只是產品,而是生活體驗、感性價值與創新服務。在物聯網時代的新硬體,營運模式已經從「先定義產品樣貌,再找合作夥伴」,轉成「先拉出一個生態圈,再思考硬體該是什麼模樣」。
就算生態圈的主導者已經先拋出了一個答案,但仍會不吝嗇地邀請開發者、競爭者共同加入這個體系。這已經破除過去硬體廠商單打獨鬥的方式,反而是有餅大家吃,利人又利己。
定義核心控制力
「做手機是為了什麼?正是為了更大的一個生態圈!」小米聯合創始人洪峰曾對外如此表示。他說,手機做為一種智慧互聯的生活方式,它幾乎能覆蓋人們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再看看蘋果,在今年的WWDC大會上,讓許多人心動不已的硬體不再亮眼,取而代之的是由軟體、服務加上數據所形成的一個局。
就像軟體銀行研發機器人Pepper,關注未來居家陪伴需求,並邀請開發者加入Pepper生態系;Oculus VR讓頭戴裝置的製造技術成為開放資源,為的是打造一個未來動態的娛樂環境;Tesla授權鋰電池技術給其他競爭者,則著眼於能源系統龐大商機。
面對這樣一個混沌變局,做生態還是參與生態?首要關鍵自然要先評估自身核心競爭力和控制力,能否吸引不同類型的企業和機構加入生態系。做為新興的創業公司,若想要卡位,就必須更快、更精準地找到利基點。像是剛完成IPO案的穿戴裝置公司Fitbit,之所以能成為全美第三大規模的上市案,靠的就是快速地搶下運動管理的市場。
對於大型企業而言,則需要持續有戰略投資及合作夥伴管理能力。比如小米創辦人雷軍就宣布要投資100家智慧硬體公司;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近來則相當積極走訪歐洲,搭建歐亞物聯網合作平台,做為搶食物聯網商機大餅的橋樑。
20年前的人,肯定不敢想像網路原來能夠掀起這麼多變革,甚至賦予許多硬體產品不同的意義。從製造、生產、銷售、物流、服務,整個硬體生態體系的轉變是細微的,卻又產生著蝴蝶效應。新世代的硬體產業正在重新被塑造。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