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創業一點靈總導師的輔導祕笈之4
曾經有一位參加「A+創業行動計畫」的新創企業主表示要引進新的資金,並希望投資者股份不要超過25%,依其增資價格核算,所募得的資金仍不足以應付營運資金的需求,換句話說有些訂單被迫要放棄,筆者詢問企業主,為何不要一次增足,讓投資者占45%,企業主認為這樣犧牲太大,因為自己及經營團隊只分得55%。
另外一位新創企業經營得不錯,已經進入穩定獲利的狀態,但表示因為過去增資引進了法人,並讓出幾席董監席次,開董監事會議時董監事很囉嗦,常要求東要求西,且對經營者有很多意見,他很想讓出股份退出經營,準備另外再找股東另創其他事業,但如果其自我心理不改變,以後仍會發生一樣的情形。
還有一位新創企業主計劃募資,但原本股本就不大,自己又沒有太多新資金可投資,按其營運狀況及資金需求狀況推估,至少應引進一千萬元資金,新股東合計股份預計達60%,但他很擔心喪失經營權,希望新股東是分散的。
以上三個案例是典型新創企業主的痛處及迷思,都是因為對投資者的型態,及募資後可能的結構變化不甚了解,同時也尚未完成募資心理建設的緣故。
茲就投資者角度的型態類別及其需求,以及被投資者心理建設作一些說明:
壹、投資者角度的類型
一、贊助型投資
純粹因為親戚朋友關係或欣賞、相信您的伯樂,不計較投資報酬率、不參與經營、不當董監事、也不要求有定期會議及定期財務報表,屬於贊助型的投資者。
這種投資者可遇不可求,如果碰到這種貴人是幸運,如果您成功了,貴人會特別高興。
二、財務型投資
這是最常碰到的投資者,包括個人、投資公司、一般企業、創投公司,基本上是追求較好的投資報酬率,因此特別在乎出場的機制或配股、配息的制度,以及追求較高的投資報酬率。
這類型投資者通常會要求定期參與會議、財務報表、上市櫃規劃,也可能要求董監事席位。
三、策略型投資
這類型投資者著眼點放在投資後的策略綜效,期望在技術、業務、市場、上下游關係、管理、財務...等,有所延伸及對其本業有所助益,不以短期投資報酬率及出場機制為主要考量,反而以能否扮演某些角色協助本業及新創企業為主要考量。
通常這類的投資者希望占公司股份要達三成左右,才覺得值得放資源到投資企業,同時也因為對新創企業有資源貢獻,可能要求投資價格要比一般投資者低一些,這算是合理的要求,當然也有策略投資者考量策略價值或體諒新創者的創意與辛勞,願意出高一點的價格投資,這是一個雙贏的考量。
當然,這類投資者會希望介入經營,建議新創企業主能以正面態度看待,引進專業人才才能改變公司體質,新創企業主通常未具備全方位的能力,只要正面看待好好相處,必能產生綜效。
四、合併型的投資
合併型的投資者經評估覺得新創企業有潛力,也看好團隊,通常希望一開始就希望占51%以上的股份,或一段時間後能達到過半的股權,藉以放進更多資源,未來使新創企業成為投資者的關係企業(子公司)。
一般新創企業主,因擔心喪失主導經營權,比較難接受讓出51%以上股權的投資者,即使迫於資金需求必須讓出,也希望是分散的股東入股。其實這是一個取捨問題,如果因為資金需求,一定要讓出51%以上股權,找到一個適合的投資者,成為他的子公司,未來有財務背書保證或資金調度需求,都不必再煩惱。至於分配紅利降低的問題,可合理要求團隊經營紅利來補償,一般經營紅利可接受範圍大約淨利的15~30%。
貳、新創企業主心理建設
一、股份多寡不是最重要,餅夠大才重要
很多新創企業主過度在意股權占比,自己有多少資金可以占多少股權是固定的,因為股權的考量不想引進足夠資金,寧可放棄局部生意,等到未來想要再找回失去的生意,商機可能已經不存在了。企業發展常伴隨資金需求,股權被稀釋是遲早的事。
二、正面看待股東及董監事價值
通常獨自思考,容易有盲點,能改變心態正面解讀董監事的意見,納入決策之中,乃是上上策。
創業的路上常會遇到困難,創業者也常是高處不勝寒,有伙伴一起討論、相互慰勉以及共同渡過難關、解悶是很幸福的事。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