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最後更新日期:2025.04.02
  • 單位名稱: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成立時間 : 104.04.17
  • 負責人 : 王奕翔
  • 所在縣市 : 新北市
  • 連絡電話 : 02-86981068
  • 官方網站 : https://rapidtek.net/tw
  • 經營項目 : 射頻測試、自動化事業
  • 屬性:科技產業
  • 創業故事

    離開地球表面! 臺灣低軌衛星的先導者:鐳洋科技

    鐳洋科技成立於2015年,從代理繼電器逐漸轉型至射頻(Radio frequency,一種無線電頻率技術)領域,致力於相關產業的測試解決方案與技術研發,可說是成績斐然;值得關注的是,鐳洋也擁有「低軌衛星」測試及研發的能力,不僅體現堅強的技術實力,也充分展現鐳洋的無限潛力。談到低軌衛星事業的發展契機,商管出身的創辦人王奕翔,憑藉對次世代通訊市場爆發性成長的洞察,早在2014年便擬定相關策略,並於2015年成立鐳洋科技,著手布局射頻相關領域。在他的領導下,鐳洋科技整合內部資源,逐步由電子零組件代理事業,發展出射頻測試事業及射頻研發事業的三大營運支柱,並帶領公司邁向IPO(首次公開募股)以實現無線聯網的願景及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

    鐳洋科技主要擁有三大業務部門:第一,智動化事業,專注於代理零組件產品;第二,射頻測試方案事業,為全球大廠提供一站式客製化解決方案;第三,先進射頻研發中心,於2021年成立,專門進行陣列天線研發,並分為「天」與「地」兩大領域,分別進行衛星與地面接收站的研發與測試。

    「跨界制勝」:鐳洋科技的多角化拓展之路

    鐳洋科技的前身為美商鐳潽元件,成立於2007年,初期專注於代理被動零組件與繼電器,為了拓展產品線,團隊採取水平多角化策略,從繼電器與開關逐步延伸至大電壓與大電流產品。2013年,一家自動測試設備大廠尋求合作,想一同承接美國知名手機品牌的訂單,需提供射頻開關作為測試產品的一部分,憑藉過往的產品經驗與技術,鐳洋成功被列入供應商名單,累積了在射頻測試領域的重要實務經驗,為後續發展打下深厚基礎。

    「當時,4G頻段正在起步,由於是新的頻段,全球對於測試的需求可說是爆發式的成長。」談起當時的情況,王奕翔提到,鐳洋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成功抓住了機遇,站上了適當的舞台。

    雖然當時他們尚未預見今日IoT的全貌,但已非常接近該領域的核心。王奕翔說到,之前有位客戶異動到全球最大的衛星營運商,因需要測試零組件,想到了鐳洋科技卓越的研發能力,這個契機讓團隊得以前往拜訪,並促成了一次重要的合作。王奕翔表示,正是這次難得的接觸,讓團隊的未來發展藍圖愈加明朗。

    2013年開始接觸射頻測試,到2015年成立鐳洋科技,再到2019年正式進入低軌衛星領域,鐳洋經歷了7年的準備,終於與衛星通訊產業接軌,這一路走來,除了運氣,更多的是依靠事先規劃的經營策略。正是因為遠見,鐳洋在產品與服務發展上採取多角化經營策略,王奕翔指出:「我們最初的產品計劃非常明確,但看到低軌衛星的潛力後,便決定切入這一領域。」

    明確策略目標結合政府協助 鐳洋成功邁向太空領域

    在鐳洋有三句代表性的Slogan:『From Product Test to Product Design』(從產品測試到產品設計)、『From Giga to Tera』(從Giga Hz做到Tera Hz)、『From Earth to Space』(從地面到太空),分別體現了公司在經營上的三大主線,同時也揭示了鐳洋的奮鬥歷程。儘管目標已經明確,過程中仍面臨著許多瓶頸,這些都是公司需要突破的挑戰。「公司在方向上是正確的,不過目前處於無法量產的情況。」王奕翔表示,鐳洋是臺灣相關產業中很早進入的企業之一,但由於規模的關係尚無法做到以量為主要供給,而是以研發設計為主。他認為,公司所走的路是正確的,然而「風」尚未完全吹起,顯示了鐳洋目前的挑戰。有鑑於此,經濟部中小企業署也提供了相對的協助,不僅讓鐳洋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到國外客戶,也讓全球業界了解臺灣擁有製造低軌衛星零組件的技術與能力,王奕翔強調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此外,中小企業署也橋接了鐳洋在臺灣與佳世達集團進行的合作,以及與國立中央大學攜手成立太空研發中心,建立「立方衛星整測實驗室」。在與佳世達的合作中,鐳洋與其子公司明泰科技展開一系列衛星技術研發與測試,由於明泰先前沒有相關經驗,於是鐳洋提供了全面的解決方案,並負責陣列天線設計,同時尋找能夠大量生產的廠商。在OEM測試過程中,也根據客戶需求進行調整,這也體現了王奕翔所說『From Product Test to Product Design』的理念。

    2022年開始,由於鐳洋有設備的POC(場域驗證)需求,因此與國立中央大學合作建立實驗室,進行衛星研發。由於太空領域人才在臺灣非常稀缺,因此透過產學合作的模式,成功吸引了更多相關人才進入產業。當時的研發標的是「3U立方衛星(3U指的是10*10*30cm大小的衛星)」,經歷約兩年的研發過程,鐳洋於20248月成功發射首顆3U立方衛星「夜鷹號(Nightjar)」。

    蓄勢待發的未來:鐳洋的衛星之路

    目前,鐳洋計劃在8U衛星上搭載了LoRaWAN®通訊模組,並預計於2025年和2026年分別發射兩顆具備星間通訊功能的8U衛星。然而,最重要的課題仍然要回到企業的營收,從開關、繼電器到射頻相關產品,再到踏入衛星產業,王奕翔所規劃的「多角化經營」正逐步結成果實,在未來三至五年內,鐳洋將積極尋找更多客戶並逐步回收成本。

    「臺灣的衛星產業還在起步階段。」王奕翔表示,政府的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尤為重要,他相信,隨著鐳洋持續努力,將能為臺灣民間衛星產業開闢更大的發展空間,並創造更加光明的前景。


  • 詳細照片

看其他創業亮點
  • 個案照片
    展翅 看見不一樣的競爭力凱希恩股份有限公司楊智杰和其他3位夥伴過去皆任職於一家銷售工業用相關機械設備...
    計畫名稱
    臺灣創業服務發展計畫
  • 個案照片
    十年磨一劍,用電子鼻守護民眾健康利用最新的電子鼻(嗅覺)技術,便可經由呼吸的感測分析,協助健康照護領...
    計畫名稱
    破殼而出企業獎